天桥区教育局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工作计划
一、2017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全力破解大班额,持续扩大教育资源有效供给
2017年,改扩建学校6所,加固学校1所,全力推进宝华中学、技师学院划转改造及新建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拆除18所学校的燃煤锅炉,斥资近2300万元修建配电室,安装环保电热锅炉,解决近6000名孩子的冬季取暖问题。大力发展公办园,鼓励建设民办普惠园,普惠性幼儿园占比由2016年的48%增加到2017年的80%。
(二)坚持“双零择”政策,平稳完成义务教育招生工作
完善招生信息管理平台,首设预约功能合理分流。增设十三职专、技师学院北校区过渡校,选派骨干校长、教师进入新校,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上好学。
2017年,我区小学新一年级共招收176个班,班额均不超过45人,初一共招收133个班,班额均不超过50人。
(三)全面优化教师资源配备,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
举办“种子教师培训”等培训班17期。启动教育部第二轮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打造新一批“五名一特”培养人选。今年我区共命名省特级教师2名,市优秀管理者6人,市名师7人。
(四)纵向分层、横向联盟,纵横结合、多维并进,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向纵深发展
黄河南总校引领帮扶、黄河北分校间联盟发展,推进农村教育整体水平共同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五)实现由爱生学校向品质学校创建的有效转型,学校管理水平不断走向规范与优质
将爱生学校标准进行本土化修订。2017年市社情民意调查中,我区被抽到的10所学校家长满意度全部达到90%以上;小学新生本地市民子女所占比例由2012年的42.9%回升到2017年的57%。
(六)依托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建设“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发“智慧课程”,举办教育部英语项目实验阶段性成果总结会,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建立实名制教学空间。完成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教育局和13中等4个单位和学校成功申报为省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单位和省教育信息化学校试点。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学校容量与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矛盾依然突出。2017年新生入学突破8000人,随着二孩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相继实施,我区学位需求量将超出常规预测。
(二)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义务教育学校软硬件上已有整体推进,但城乡间、校际间仍然存在差距。
(三)师资质量有待提升,干部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新教师补充缺乏,教师梯队发展断层,管理团队年龄偏大,优秀教师外流现象凸显。
(四)生源质量需要进一步涵养,教育质量仍需全面提升。缺乏有招生自主权的优质民办初中,小升初每年约有20%优秀生外流,学考成绩与先进区县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仍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努力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区。与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探索天桥教育发展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教育强区。
(二)实施“3+1”名校战略。着力打造济南汇才学校、济南第十三中学、晏阳初中学和黄河双语实验学校,采取辐射带动的方式,分步实施名校发展战略。
(三)全面实施三年教育设施规划。2018年力争交付宝华中学、技师学院划转改造项目等10所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9000个。继续推进山钢、海信等9个开发商代建项目。
(四)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加大绩效奖励力度、考核奖励制度、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让教育工作者有价值感和幸福感。
(五)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度应用。实现全区无线网络全覆盖。突出重点、应用为本、典型引路,带动办学水平跨越式赶超提升。
(六)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维护校园安全,共建平安校园安宁。发动全体师生和家长力量,打造教育微信等宣传新窗口,做有温度的天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