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济南市天桥区五柳岛小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济南市天桥区五柳岛小学
2025-08-14

济南市天桥区五柳岛小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山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相关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减负增效提质”为目标,以品质课堂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探索信息化时代管理、教学、教研、服务和教师培养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能、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思路

围绕“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信息技术、AI运用支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一目标,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学科教学体系,深化学校教研体系。立足机制建设,着力优化常规教学管理和评价研究;立足“双新”落地,深入单元整体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品质课堂;进行教研模式创新,在区、片、校三级教研、教研联盟和教研共同体建设基础上,推进校本教研,在教研内容上转型、教研方式上转型、教研路径上转型,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质增效;立足教师素养提升,积极推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注重新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奠定坚实基础。

三、工作目标

1.深入贯彻“双减”政策要求,构建“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优化常规教学管理和评价,做细做实,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2.立足“减负增效提质”核心目标,深入开展“品质课堂”研究,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3.依托三级教研模式,强师固本,课题引领,以深度教研转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高品质教研团队,努力构建学校教学品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积极推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做好“青蓝结对”“新青年教师工作坊”活动,为学校打造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

5.借力国家、省、市、区的资源及工具,提升教师信息技术、AI运用能力和水平,逐步探索适合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四、工作思路

1.立足课堂,强化常规。强课才能提质,这是最有效的手段。以课堂为抓手,促进备课、作业、教研和复习考试四个环节,用课堂检验备课、用作业反思课堂、用教研带动课堂、用复习回顾课堂。加大巡课、听课力度。

2.扎实管理,提质增效。通过教学管理方式、教研深入开展、课堂踏实有效的不断转变,切实日积月累的扎实管理中,把“效”激发出来,把“质”提上去。

3.增强评价,提升意识。 通过常规听评课、各类专题公开课展示课、主题论坛、专题研讨、教学质量常态化检测,不断提升教师的评价意识和结果意识,倒逼教师思考提升课堂质量的有效举措,以任务驱动促专业发展。

五、具体措施

(一)教学管理以“规范”为本

1.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和《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不断完善学校课程规划和实施方案和学校课程体系,并做好转化落地行动。     

2.加强常规管理。贯彻落实“双减”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强化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的教学管理,健全完善各项管理规程。依托区域教研、学片教研和校本教研三级教研模式,做好以上环节管理策略和操作路径的梳理与成果分享。

3.强化备课管理。各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加强二次备课和课后反思,新教师手写教案,加强二次修改和反思。各学科教研组充分利用教研时间,集体备课,建立“五柳岛小学备课资源包”,各课时课件以及周把关练习资源包,增加《单元备课要点表》、《课时备课要点表》。备课内容应体现新课标课程实施的相关教学建议,如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落实学习活动和课堂监测等,在充分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学情、校情的备课资源体系。课件及所借鉴教学资源结合校情、学情修改完善使用,严禁出现广告标识及走课件的现象。每月月底备课检查实施教师自查,教研组长、教导处、副校长三级检查反馈、分层管理。

4.强化作业管理。通过学习研讨《济南市小学作业设计和实施指导意见》,把“优化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活动重点教研主题之一。各教研组根据《济南市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和学校的“一主三层四维度”的作业管理模式,确定作业种类、内容,关注书写质量,批改格式统一、认真。在规范课堂作业的同时,加强家庭作业的研究,以分层作业为导向,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单元整体设计等多种作业形式的探索,做到三科协调、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将作业布置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每月进行作业检查,对检查情况进行反馈,发现优点,及时学习,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打通作业作为巩固提升学习质量的“最后一公里”。开展语数英三科专项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动学习不断推进。认真践行《济南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与改革意见》的各项要求,继续落实每周作业公示制度。

5.注重日常教学质量监控。关注教学过程,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的听评课制度。(校级副职每学期不少于40节;中层领导每周不少于3节;教研组长每学期不少于25节;教师每学期不少于20节,三年内新教师不少于30节)。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听课本的检查,作为个人教学常规评比的一个重要环节。借力学期全覆盖教学专项视导工作,助力学校改进教学与管理,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视导增加2项内容:教学校长“开学第一课”资料和“教师一课一得”反思提交。“教师一课一得”不少于500字,每一位上课教师在视导结束后一周内提交。另外每一位教师准备好本节课的详案和教学反思,一并上交。

6.跟进评价诊断。采用校长、教导处、教研组长、任课教师联动等形式,定位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聚焦目标、设计路径,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实施。

对上学期成绩及本学期节点性评价相对落后的班级继续实行谈话交流、听课跟踪、不定期作业检查等措施,及时调研班级学生薄弱学科课堂、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情况,共同努力找出问题所在,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与老师共同研究解决的对策。

(二)课堂常规以“扎实”为基

1.加强常态课堂巡课。关注课堂秩序欠佳、教学质量薄弱的班级或教师,采取跟进式听课、评课、改课、上课。关注教师有无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有无上课无玩手机等现象,保障课堂教学效能,迎接本学期区全覆盖教学专项视导。

2.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研究。按照《山东省中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相关要求,深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各学科深入学习学科课程标准,践行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着力推进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实施,不断优化积累单元整体教学资源,构建新教材实践教学资源。

3.优化辅导策略。学校加强抓两头促中间,关注临界生,辅导注重个性化、精准度,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有效辅导的问题研究,精准分析学生问题所在,针对提升优秀率和合格率,提炼总结有效的辅导方法和组织形式。特别关注毕业年级和薄弱学科,定期召开交流会,相互学习,利用延时服务等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辅导,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三)教学评价与诊断机制以“准”为促

健全校长、教学管理人员的听评课制度,明确教学评价要素和要求,结合期末检测和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聚焦大数据进行学情分析改进,提升教学质量。

1.完善教师专业评价制度。加强教研组合力,强化团队意识,纵向关注学科整体达标率,横向关注学生各学科均衡发展情况,落实班级学科达标率。形成 “人人(教师)关注质量,关注人人(学生)质量”的大质量意识。

2.优化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立足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提升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本学期,继续深入实施一、二年级主题式综合素养评价研究(乐考),探索跨学科的评价研究,在往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教材实践,优化评价方案,实现学校乐考方案的进阶和特色;根据上学期制定的学业述评方案,挖掘数字化评价方式,结合校情、学情,引领教师注重目标性、过程性、发展性评价。

3.做好学科绿色指标评价。立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探索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的研究。以学业质量绿色生态评价促进学校主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内涵式发展,探索增值评价。本学期继续依托各学科的“讲题”活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命题评价能力,优化“我的一道好题”资源,积累区域测评试题资源;重点关注薄弱学科、薄弱年级教学视导,从听课、备课资源包提交、作业检查、课堂反馈等方面进行全面视导准备。

本学期继续聚焦学生素养发展,依托新课标和教材对相关年级进行关键指标的监测与分析。学校结合教研活动,研究命题,进一步优化周、月把关题目,进一步探索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

4.形成毕业年级质量提升模式。继续开展“阶段交流会”机制,找准问题,聚焦目标、设计路径,精准施策。本学期继续做好小升初衔接,开展与初中老师交流、到初中听课等活动。做好优生培育和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尊重学生差异。关注毕业年级师生思想动态,多交流,做好心理疏导,平稳过渡。

(四)、教研转型以“实”为焦

贯通区、片、校三级教研网络,,继续在校“月月有主题”的专题教研活动下,形成以教研科为主导、学校为参与主体、学科专家为支撑的多元化协作机制。通过教研转型,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帮助学生学习。

1.教研内容转型。制定每月大的教研主题,并将教学常规贯穿始终。研究重心从为教服务转向为学服务,深入开展命题研究、分层教学及作业、品质课堂、幼小衔接、小升初衔接等研究。

2.教研方式转型。在全校教学总结会、学科大教研的基础上,进行学科融通教研、年级各学科教研,形成教育合力。AI技术学习与运用融入教研,变单一为多元,拓宽教研形式,让教研引领教师专业向纵深发展。

3.教研路径转型。教研组系列化教研,解决当下课堂教学问题,守住课堂质量。教师自发专题教研,解决项目化重点问题,促进专业发展。成长阶段目标性教研,解决转型期的瓶颈问题,促成教师成长。

4.教研转型路径。

(1)加强理论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深入推进学科教研活动,各学科每周固定教研时间和地点,拓宽研讨内容,以多种形式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新教研形式,全校教师教学大会与学科大教研结合,同组教研与跨学科教研结合,通过专题教研活动分享,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开展课例研究,理解新课标要求。开展规范课、示范课、品质课堂、新教师汇报课等展示课活动,本组教师必须全员听课,鼓励其他年级组及学科教师听课,互相听课、评课中,将新课标理念具体化,可视化,提升各学科教师对于新课标理念的认识水平。通过行政听课和教学视导等活动,提高学科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与落实。改进《学生学习方法与习惯手册》内容,各学科研究自己学科特点的学习习惯,形成可视、可操作、可模仿的文本或视频资源。

(五)加强梯队建设,助力教师发展

依托卓越教师品级培养项目和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坚持“骨干带团队”,坚持以研代训、以赛代训、以培代训的原则,实现对首席、名优、骨干、青年、新教师的梯队分层培养。

1.精准定位,促进梯队成长。

基于教师需求采用专题培训、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等方式,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头脑,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教师通过参加各级平台的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水平。对名优骨干教师压担子、搭台子,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提升科学、道法、劳动学科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2.以点带面,促进学习交流。 

(1)推进学校骨干教师梯队成长建设。依托卓越教师品级培养项目,围绕本年度的研究重点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训和展示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与成长平台。本学期,开展青年教师专业力提升系列活动,青年教师说课比赛、读书交流会、教学设计比赛等。

(2)抓实青年教师成长工作。每两周进行一次“新青年教师工作坊”活动,次次有主题、次次有思考、次次有收获,通过参与不同的任务驱动,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进阶成长。

(3)区校合力搭建教师成长的立交桥。积极开展“做学科教学的明白人”活动,结合区域活动,依托学校教研活动,继续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研读和应用,带动教师对学科的深度思考;继续练做初中阶段的本学科知识练习题,为教师装满教学储备的一桶水。

(4)优化教师研训学分管理,按需参训,及时完成。根据省里要求,积极参加区域学科面对面培训活动,并按时完成各项学习内容。


  • 一审: 张乐
  • 二审: 侯晓霞
  • 三审: 牛春华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单位概况

济南市天桥区五柳岛小学

167

信息发布总数

0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