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玲委员(党派):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无废城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关于无废城市中无废村庄建设通常围绕农业固废回收体系建设、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等多方面展开。根据我区农业领域工作实际,总结主要答复要点:
一、加强农业固废回收体系建设
1、强化农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2024年4月起至5月中旬、九月中旬至10月底开展了春季、秋季农用薄膜科学使用和回收专项行动。2024年地膜覆盖面积为205亩,地膜总使用量为1.42吨,地膜回收主要采用人工回收方式,地膜回收量为1.35吨,回收率为95%。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农膜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
我局工作人员与桑梓店街道工作人员到桑梓店集市上张挂条幅、发放宣传单页,为老百姓讲解农膜回收的相关事宜;直接到园区、基地实地宣传指导。开展宣传活动10次,在大集、各园区发放宣传资料400余份,为老百姓讲解农膜回收的相关事宜,营造农膜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围。
2、加大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应当积极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义务的宣传教育,指导街道建立群众送交、网点回收、集中处理的长效管理机制,对街道落实回收工作进行不定期抽查,确保回收台账、处理台账登记及时规范,同时做好工作档案整理保存。截至目前回收数量农药瓶23802个、农药袋1787个。
二、强化源头减量增效措施
认真做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工作。深入推进农药减量控害,2024年我局通过无人机对全区小麦实施“一喷三防”统防防治全覆盖工作,作业面积40790.11亩;完成市局下达我区的1万亩秋粮“一喷多促”统防统治无人机飞防工作;扎实推进科学施肥增效工作,结合天桥区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目标任务是开展田间试验1处,开展农户施肥调查45户,开展科学施肥宣传培训1次。目前已完成农户施肥调查,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正在推进中。2024年3月20日-21日,以我区高王村、石门村、小辛村、小吴村、彭庄村、石庙村6个村庄的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现场出动7台无人机,对10000亩春小麦开展为期两天的喷肥无人机作业。分析整理本项目土壤测试、田间试验等基础数据,制定了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基肥配方,印制配方施肥建议卡,将配方施肥建议卡下发到桑梓店街道48个行政村,并在村庄显著位置进行了张贴宣传。并将测土配方相关资料直接送到桑梓店街道种植大户、经营主体、科技带头户。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4万亩次。到2025年,全区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达到0.4万亩,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下降6%左右,农药施用总量较2020年下降10%左右。
三、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天桥区以农作物秸秆全域全量综合利用为目标,构建并完善秸秆利用长效机制,到2023年底,全区秸秆还田量为43127.42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2024年数据将于2025年3月左右统计。
2、深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天桥区畜禽规模养殖场2家,养殖专业户8家,畜禽粪污利用均为就地发酵还田,2023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12%,2024年待1月份有统计结果。
四、未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大配方施肥技术的培训和指导,送技术到村到经营主体到农户,畅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向纵深发展。
2、进一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强作物秸秆还田,采用配方施肥、分阶段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缓解耕地土壤酸化的影响。大力推广测土施肥技术,校正施肥,均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3、继续抓好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宣传农膜残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引导农业园区、蔬菜基地的农膜回收工作,持续做好农膜清理与回收工作。
建设“无废农村”需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资金保障及长效监管,逐步实现农业废弃物全链条治理。下一步将重点完善市场化回收机制、扩大技术应用覆盖面,并强化农民主体作用,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济南市天桥区农业农村局
2025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