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滨河小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字号:
大 中 小



忙碌的一学期已经接近终点,回顾这一学期教学管理的工作,滨河小学教学团队切实贯彻区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围绕“规范促提升 特色促发展”这一中心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为全体师生员工服务。现将这一学期的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教学常规的标准化管理
贯彻落实“双减”工作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五个环节的教学管理,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细化各项工作要求和流程,重视过程性管理。依托“人人通”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教学工作、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的信息化,提升教师在信息化时代的胜任力和领导力。
初步探索“周计划、月反馈、期末评”的管理路径和策略。每周一发布周教学教学工作、教研工作要点;每月对教师的备课、常规材料和学生的作业进行逐项检查、详细记录、反馈跟进。每学期末,开展规范常规材料、优质作业展评,形成教学常规的闭环管理。
二、课堂教学的深入化研究
落实《济南市天桥区“品质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品质课堂教学规范和学科策略的校本化研究。开展预约课、推门课、巡视课、研究课等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听课形式,每日一反馈,促进各学科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继续开展“品质周三”主题教研,组织优秀教师上引路课、青年骨干教师上展示课、职初萌新教师上规范课。
围绕“教有品,学有质,评有效”教学评一体化的品质课堂要求开展评课、教研活动,牢固树立“教学质量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组织语文骨干教师团队,开展大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参加区“一师一优课”评比活动,教师团队获得一等奖,周明月老师在片区教研中上示范课,团队成员侯丹丹进行说课展示;组织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和教研,张兆琨在区“诗词文化研究”主题活动中上示范课,李心雨老师在区数学教研活动中上研究课均获得好评。
三、主题教研的流程化开展
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实现主题教研和集体备课的规范化。每周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丰富集体备课形式、强化集体备课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每个学科都实现“六定准”,让学校教研活动的组织逐步走向规范。各学科教研组开展主题教研,既有分组教研,又有大组研讨;既有关于教材教法的钻研,又有专项焦点的分享,还有省、市、区语文学科教研的参与。本学期各学科主题教研11次,进行集体备课15次,开展学科主题教研成果展示1次。
四、作业设计的层次化探索
深化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结合区情、校情加强作业研究,以分层作业为导向,开展探究性、项目化等多形式学科特色作业研究,将作业纳入到日常学科教研中,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建立一体化备课思路。
1.基础作业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进一步完善各科作业规范管理,推进“双减提质”的要求落实。建立《滨河小学作业管理制度》,确定班主任作为家庭作业管理的第一管理人,严格按照省、市、区关于作业管理要求,调控本班家庭作业,实现基础家庭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细化各学科课堂作业的内容、次数、格式、批改符号,并固定为《济南市滨河小学学科课堂作业规范》,利用教师培训会、教研活动组织学习、传达。 实施三级检查机制,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采取自查、互检、抽检等方式,每月检查反馈,每学期展出评价,实现课堂作业的规范化、标准化落实。
2.特色作业素养化、多元化管理
结合课堂教学,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延深学科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每个学科通过教研,分析本校学生学科素养的情况,设计素养化、多元化的特色作业。 语文学科“天天阅读”特色作业,数学学科“口算天天练”特色作业,英语学科“show me”特色作业,综合学科的老师设计多种学习方式参与的特色作业,让学科特色作业走上素养化、多元化的管理之路。
3.X作业主题化、项目化管理
为了深入新《课标》理念,探索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学科融合的作业实施路径,引导教师探索单元作业构建,探索X作业的设计与实施。X作业,指的是有待确定主题和项目化路线的实践活动作业。
如本学期开展的“树叶的故事”主题跨学科项目化的作业实践活动,各年级组围绕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作业项目。项目化实践作业的设计和实践不仅让学生们对自然、对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创新和合作,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让作业实现校本化、生本化。
五、学生评价的立体化构建
扎实开展各年级的学情协商,以数据分析、学科协同为核心的学科辅导,探索学生的多样性评价,每月开展“五心”学科挑战赛,逐步覆盖全学科,形成规范化流程,本学期近30%的学生被评为“五心”学科挑战赛好少年。学期末制定并实施“轻松乐考 幸福成长”一、二年级综合素养评价研究(乐考)方案,制定《滨河小学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三、四年级试点,组织学业述评工作,描述性评价和数据化评价相结合,全学科参与评价,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学业发展指导。
六、教师培训的特色化推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科能力,探索教师研训学分制,制定教师外出培训流程,提升培训的效能。结合学校年轻教师较多的现实情况,成立了“BIN工坊”教师成长共同体。依托“青蓝工程”,开展师徒结对,各学科优秀教师为青年教师解疑答惑,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以“校内自培、同伴互助”的形式,规划教师培训内容和标准,每周四上午开展定向学习活动。21位BIN工坊教师,本学期上了21节青年教师“规范课”,14节青年教师“示范课”,进行了80余次磨课、进行了17周粉笔字展示、开展了20余次BIN工坊研训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主题研讨,也有读书分享,有教师基本功培训,也有外出学习进修。BIN工坊活动的扎实开展,有效推进教师培训的特色化,赋能青年教师发展。
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滨河小学教学团队的成员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领导、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一如既往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去,开创创新、勇于进取,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 一审: 王静
- 二审: 柴虎
- 三审: 宋明媚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