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行知小学2025-2026学年工作计划
字号:
大 中 小



本学年,学校锚定“建设一流学校”的战略目标,借力教育集团化打造和品质教育实验校两大平台,立足当前办学现状、兼顾长远发展,在优化学校品牌影响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成效以及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多个方面,集中力量攻克难点,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一、强化政治建设,推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创品牌、抓规范、争先锋、强保障”为总体战略,优化提升“与新时代同知、同行、同发展”党建品牌内涵,持续提升党建工作质效,奋力打造党建工作新标杆,积极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强化政治建设,筑牢思想根基。深化理论武装,充分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的领导作用,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支部书记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党员干部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要求,推进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促进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落细。抓好党员学习教育,健全学习机制、丰富学习载体、突出学习重点,切实推动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厚植崇清尚廉的文化土壤。加强思想引领,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主旋律。加强师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引领教师深入践行育人使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夯实党组织建设,提升工作效能。对标《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标准”,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各项制度,结合区域开展的“一课(党课)、两日(主题党日、政治生日)、三会(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系列特色活动,做实党员教育管理。以“亮身份、亮岗位”的党员“六带头”活动为抓手,引领党员明确工作标准和发展目标,激励先锋岗位立功。同时对势头劲、后劲足的重点团队和项目组进行重点支持,不断凝聚党员共识,激发干事合力。
3.深化品牌建设,引领全面发展。继学校“与新时代同知、同行、同发展”党建品牌成功命名济南市“一校一品”党建品牌示范校之后,党支部继续创新发展举措,对品牌内涵进行再升级。继续做好“我来讲党课”、“致敬榜样、争做先锋”系列活动的同时,全面做好“党员先锋工作室”创建项目。根据学校机构设置和党员分布情况,借助工作室的创建,探索在教育科研团队、重大项目团队、五名一特团队等方面,延伸党组织触角,织密全员育人网络,做到先锋引领全覆盖,精细管理无盲区,深化助推教育质量发展。
二、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方位、多层次构建全环境育人崭新生态,矢志不渝地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4.德育课程与活动一体化建设。构建“知行合一”德育课程体系,深化爱国主义校本德育课程,将思政教育活动与哲思课程、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探访古城文化,结合哲思课程、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对标“行知五大好习惯”,开展“习养·立行”养成教育系列活动,定期评选“榜样班级”、“榜样少年”,并组织榜样代表在校会分享,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5.德育实践平台拓展与创新。打造多样化德育活动平台,组织红领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开展“一队一品一展”系列活动,升级“红领巾银行”,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擦亮学校德育品牌。结合重大节日,以“班级艺术节”为抓手,开展六一、元旦等艺术特色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全学期贯通,营造良好校园艺术氛围,推进艺术教育,以美育人、以美立德。加强劳动教育实践,设置“周一无保洁日”,开展“劳动周”主题活动,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大课间活动质量。组织科技节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6.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做好家委会工作,办好“行知家学堂”,实现“共商、共育、共成长”。同时,结合“行知家学堂”开展每月一次的分年级心理健康专项讲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邀请家长和校外辅导员参与学校科技活动、艺术展演,共同监督学生近视防控工作,形成家校社共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艺术素养提升。
7.德育队伍专业能力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德育意识与能力。开展“教育的星空下”行知教育论坛,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分享一线教育经验,引导教师以研究思路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构建级部“班主任共同体”,加强德育教研有效性。以卓越班主任培养人选为种子人才,做好校内培养与专业引领。定期开展班主任培训,扎实推进三年内新手班主任培训,传承行知优秀教育理念,助力班主任专业成长。
三、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以立德树人为教育内核,紧扣“减负增效提质”这一关键目标,全面发力、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品质课堂建设,力求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下,探索管理、教学、教研、教师培养新路径,全方位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
8.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探索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实践,围绕品质课堂建设、作业设计优化与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强化“双新”落地,优化“融合-拓展”式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确保课程方案的有效转化与落地。同时,深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通过狠抓集体备课,加强校本“周教研”,夯实“日教研”,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此外,推进“小先生制”品质课堂构建,依托区“学科明白人”和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实践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深化理解,提升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减负不减质”的教育目标。
9.强化教学管理,确保质量稳步提升。落实强化“闭环式”教学管理体系,通过PDCA循环,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循环模式,规范各项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借力区视导,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构建清晰明确的任务达成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坚持纵横双向教学质量督导制,通过听评课制度、学科主任负责制和年级主任扁平化管理等措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持续优化教学流程,确保教学质量督导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此外,我们还将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推动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学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10.创新教研模式,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依托区域卓越教师进阶式培养工程和《“行知好教师”进阶式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发挥党员教师引领、骨干教师带头,促进新锐教师的自我培育,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托“品质课堂”平台,精心策划一系列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如校级的“教研组长引领课”“骨干教师展示课”“新锐教师达标课”等,区级的“新秀”“一师一优课”等平台,通过多轮磨课和合作教研模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学段衔接课程与教学研究,借助区教研员“驻校”活动,搭建起中小衔接的共研模式,促进教师在不同学段间的平稳过渡和专业成长。
11.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元评价策略,深化学生综合素养提升计划;通过系列“说题”活动,精准提升教师命题能力,不断优化试题资源库;通过策略性推动绿色生态评价,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同时,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如通过“行知杯”七项技能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才华,提升能力。此外,重视学业质量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四、提升后勤效能,打造优质服务保障
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围绕办学理念与发展规划,秉持“服务育人”宗旨,强化后勤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校园环境。为师生营造安全、舒适、整洁的学习与工作环境,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12. 强后勤队伍,建监督机制。通过组织专业培训与交流学习活动,提升后勤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强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支团结协作、高效务实的后勤团队。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成立专门的后勤监督小组,定期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确保后勤工作高质量开展。
13.多举措并行,促后勤优化。强化后勤队伍建设,利用《后勤实操手册》提高管理知识、维修技能、安全知识等,鼓励自主学习与交流分享。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服务评价体系,收集师生意见,表彰优秀,督促改进。设立意见投诉电话,及时处理问题,提升满意度。完善后勤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监督考核,确保工作有序运行。扎实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推进校园环境建设,加强绿化美化、卫生保洁及基础设施维护,创造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科学配置资源,做好物资采购、保管与发放,降低办学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做好师生配餐管理,狠抓食品安全、配餐纪律和就餐满意度。此外,还要做好工会工作,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辅助与监督,关注职工,传递温暖。
- 一审: 张宏
- 二审: 姚光燕
- 三审: 王艳凤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